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优势,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劳动者。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关于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发【2021】39号)《河南省职业培训条例》等文件精神,2021年济源技师学院面向本行政区内各行业企业全面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先后与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河南金利重工科技有限公司、山立珠宝首饰供应链(济源市)有限公司、济源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富泰华精密电子(济源)有限公司、济源市北方特钢制辊有限公司六家企业开展学徒制培训工作,涉及电工、铣工、车工、贵金属首饰制作工、钳工、贵金属冶炼工、化学检验员、硫酸生产工、锅炉操作工、加工中心操作工十个工种,参训学员共计836人。目前已经与北京石晶光电、居安实业、华中冶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金秋重工四家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预计参训学员200多人。在人社局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有序推进,成效显著。
一、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示范区人社局党组、就业服务局及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对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高度重视,从政策解读、宣传发动、企业对接、媒体报道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就业服务局主要领导亲自参与亲自指挥,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制订的《济源示范区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流程》为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提供了具体工作指南,极大地规范、方便和促进了学校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
(二)项目管理精细化。学校将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列为年度重点工作,成立由主要领导为负责人的工作领导小组,从教师队伍中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工作专班,根据专班成员特长又细分为市场开发、资料准备、教学实施、班级管理、后勤保障等业务小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按照制订的具体培训方案有条不紊开展工作。班级管理实行班主任负责制,每一个培训班配备一名班主任,以班主任为抓手开展工作,保证培训计划落实、做好。按照学校制订的《新型学徒制班主任工作职责》,定期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评价总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工作流程规范化。我们在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建设科制订的《工作流程》为指导,分析市场调研及企业反馈信息,创新工作方法,制定学校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流程,并绘制了“七步法”工作流程图,即“团队组建——工作方案——班级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配备——教学组织实施——项目考核评价”。根据“一班一方案”原则,明确具体工作目标、要求、步骤及进度。
(四)培养方案定制化。学校利用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不等不靠,主动工作、上门服务,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流程,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我校新型学徒制培训采取“一企一方案”的原则,通过“实地调研、专题研讨、校企座谈、专家指导”等方式,根据企业生产及学徒发展的培训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方案。根据工种设置学习课程、授课计划、考核标准等,建立了全年不少于400个课时的授课标准,构建“15%通用职业素质课程+35%专业基础课程+50%操作技能课程”的课程体系。
(五)师资队伍专业化、教学组织多样化。依据企业生产及学员特点,由企业导师及学校教师组成的“双师”团队共同实施教学工作。为了保障师资队伍的规模和水平,学校与济源职业技术学院、黄河科技学院达成师资共享协议,把两所高校中专业能力强、知识广、操作技能水平高、对职业培训有情怀的优秀教师吸纳到学校授课队伍中来。同时还积极与郑州、洛阳、焦作等地高校进行沟通协商,聘请更多高水平的教师参与到学校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中来。为了做好理论教学与企业实操教学的有效结合,达到校企协同育人、知行合一、德技兼修的培训目的,学校教师与企业选拔的导师建立“双师”沟通机制,定期开展学习交流、研究探讨、经验分享活动,使整个教学环节有机统一,落实“开放、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原则和“讲授、示范、实操、岗位指导、多媒体、技能比赛”等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从教师——师傅、教室——车间、工位——岗位、师傅--同事的自然转换,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促进学徒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双提升。
(六)加强过程监管,确保培训效果。培训效果是检验新型学徒制工作的重要标准。为此,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学校制订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培训方案。根据企业生产及工作安排,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分散教学和集中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企业每月月底上报下月的培训计划,安排具体培训时间及地点,培养过程中如需改变,提前向学校及管理部门进行备案。强化过程监管,落实学员按时签到,上课实行全程录像制度,保证学员的上课率和学习效果。相关工作人员不定期地通过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电话、微信等形式与企业管理人员、学员进行沟通,收集课后反馈,及时对培训内容进行合理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确保培训效果。
二、工作成效
(一)新型学徒制培训以企业为主体,培养对象均为企业的签约职工,培养目标、内容和考核标准充分体现了企业意志,政府大力支持、加上学校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优质的培训服务,财政资金的保障,使企业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企业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企业的培训主体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使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得到更大提升,有力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员工得到了实惠。通过培训,员工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了,就业岗位稳定了,薪资水平提高了,他们更加敬业爱岗;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了,产品的次品率下降了,产品质量得到了保障。职工待遇与技能挂钩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励了员工学习技能的热情,企业普遍反映学徒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都有明显提高。
(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完善。一是拓展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校与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办学质量评价、招生就业、职业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二是将企业人才需求传导到学校,促进学校加快推进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三是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既打造了一支专业水平高、操作能力强的校企“双师”队伍,密切了校企联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以《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为工作指导,充分发挥技师学院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优势,不断完善培训制度,提高培训水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为推动新时代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生态宜居美丽济源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