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人社动态
让城市“幸福力”昂扬向上
发布时间:2019-08-22  来源:济源日报  作者:苗慧玲

      
原载于8月19日《济源日报》头版。

    引言:

    一座城市的幸福力,直白地说,就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能力。这种力量,能够让老百姓更多地感知幸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这种力量,能够驱动城市生产与消费,是拉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力量。

    城市的幸福力的提升,来自高质量的民生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他要求“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今年以来,稳就业、强社保、优服务成为济源提升城市“幸福力”的亮点,也让老百姓的“幸福感”托得更稳。

    

正文: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就业之路上,政府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能助您一臂之力;

    幸福是创业征程中,财政贴息贷款能在关键时解您燃眉之急;

    幸福是群众办事时,不用大老远来回跑而是就近“一次办妥”;

    ……

    稳稳的幸福背后,是“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情怀,是“以百姓心为心”的坚守,是“爱民、忧民、为民、惠民”的执着。

    在济源高质量发展的航程中,民生是“指南针”。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济源收获的是城市昂扬向上的“幸福力”,是老百姓日益增长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让百姓“就业”饭碗端得更稳

    

    刘春风是河南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峪镇董岭村人。今年夏天,通过济源市就业服务网,他顺利入职富士康公司,被录用为公司人力资源部教育培训专员。

    南战富是邵原镇神沟村第三居民组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通过参加劳动就业培训拿到工匠证,现在月均收入3000元左右。

    高校毕业生初入职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已就业人员转岗再就业……在愚公故里,成功就业的故事接连上演,百姓的笑脸折射出这座城市的幸福力。

   “稳就业”位列“六稳”之首,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生计,一头连着经济发展质量。就业稳,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获得感的增强方能有保障。

    为让百姓“就业”的饭碗端得更稳,我市拿出不少真招实招。

    ——“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全面上线运行,实现了市、镇、村全覆盖;

    ——发布用工岗位信息36198个,举办“春风行动”等专场招聘活动48场次;

    ——全市2090名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

    上半年我市就业整体表现怎样?

    看新增就业——今年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211人,完成省、市目标任务(1.63万人)的50.37%

    看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6%,低于4%的省定控制目标。

    看重点人群——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群体等重点群体就业形势稳定,“零就业家庭”继续保持动态为零。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我市抓项目、稳工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乡村振兴等有利机遇,全面稳定和扩大就业。”市人社局负责人表示,将让高质量的就业惠泽更多城乡百姓。

    

把创业者“扶上马”再“送一程”

    

    李玉祥从小生活在济源的农村,上大学时兼过职,毕业后做过电脑销售,在河南科技市场开过店……2016年,成为返乡创业大军中的一员,开了一家电脑专卖店。

   创业之初到现在,李玉祥连续四年申请到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资金,累计获得117万元的市财政贴息贷款。他的专卖店从一个发展到3个,带动就业人员从2人增加到8人。

    今年75日,我市克井镇王会方的小儿推拿工作室开张。有5年做月嫂的经验,今年又参加了市人社局组织的免费小儿推拿培训,向来自上海、郑州等地的专家学习,又到焦作实习,工作室很快顾客盈门,开业一个月已收入5000元。

    政策扶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全民技能振兴……一揽子扶持创业的好政策,为济源经济向好注入活力。

    ——放宽创业扶持资金申请和担保条件,个人和小微企业创业贷款额度分别提高至15万元、300万元,优化创业担保贷款“一站式”服务;

    ——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试点;

    ——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促进每个镇培育2-3个返乡创业项目;

    ……

    上半年我市扶持创业的成效咋样?一起来看成绩单。

    ——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61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000万元的132.69%,扶持1023人实现自主创业,带动就业3100人;

    ——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1136人,占全年任务3万人的70.45%

    ——3个项目被评为全省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示范项目,发放奖补资金35万元,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00余人。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围绕高校毕业生、返乡下乡人员等重点群体创业,开展咨询辅导、项目孵化、场地支持等创业服务,更好地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群众办事从“来回跑”到“一次办”

    

    730日,坡头镇留庄村的范兵胜到村里的人社服务站,咨询怎样为刚出生的儿子办理新生儿参保手续,原本想着得到镇人社服务所才能办。没想到只需要把户口本和孩子的出生证明拍个照片传到所里就可以办。

    “现在办事不出村就能办,真是太方便了!”范兵胜直夸现在的政策好,一旁的工作人员

张瑞霞说,“现在方便百姓是第一位,对于高龄老人及腿脚不方便的群众,还可以提供入家服务呢。”  

    “窗口围着群众转、业务围着群众办”,是济源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特色。为解决城乡服务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我市构建起市、镇、村三级人社基层服务平台体系,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办事从过去的来回跑腿变为现在的一次办妥。

    市级平台推进“一门式”服务。32个服务窗口,105项公共服务,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综合流转衔接机制,让群众“进一扇门、叫一次号、交一份表、一次办成”。

    镇级平台让群众办事“就近办”。抓好服务下沉,开创上下联办、同城通办、一体服务的新模式,推动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

    村级平台让群众办事“不出村”。205个基层服务平台,284个服务窗口,平均每23个自然村就有一个服务窗口,让群众办事“少跑腿”“。

    城乡一体的三级服务平台,初步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有人管、失业有人帮、创业有人扶、社保有人办、维权有人助。统计显示,2017年以来累计服务办事群众56万余人次,办理各类业务160万余笔。

    在构建“看得见”的人社服务平台的同时,“看不见”的信息化建设也全面提速,“网相连”、“数共享”“一体化”,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不跑腿”。

    高质量的服务带来了群众“幸福指数”的持续提升——

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济源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将全市51.45万余名城乡居民纳入医保参保范围,居民养老保险参保30.58万人,基本实现了法定人群参保全覆盖、应保尽保;

城乡居民就业更加充分。2018年以来,济源城镇新增就业24547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904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75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内。

    劳动者合法权益更有保障。去年至今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299起,其中调解结案760起;依法规范开展劳动保障专项执法检查,受理查处各类案件400余起,打赢了农民工工资“治欠保支”攻坚战。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市人社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把人社工作放到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让城市不断提升“幸福力”,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