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障暖人心
发布时间:2018-12-08 来源:济源网 作者: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如果把40年改革开放浓缩成一壮丽诗篇,民生就是意蕴丰富的“题眼”;如果将40年风雨历程谱一时代华章,民生就是震撼人心的“强音”。
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标,40年来,济源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将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倾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大事小事。
民生支出持续加大,医疗和养老保险从无到有,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40年,济源民生发展的脚步越迈越稳、越迈越大。让我们一起从这些关键词中寻找注解——
教育优先
共享优质资源 托起明日希望
“小孙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幼儿园,条件也好,我们大人很放心。”在天坛路幼儿园大门外,紫竹苑小区居民赵富琴等着接孙子。从幼儿园内传来的孩子们的阵阵笑声,感染得赵富琴也是满面笑容。
从改革开放初期学龄前儿童基本处于散养状态,到“育红班里一个老师管一大片”,到专业化学前教育全面普及,这发展速度对赵富琴来说,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从不入园到想入园,从能入园到入好园,我市幼儿教育大步向前发展——在全省率先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7%,超出全省11个百分点、全国21个百分点。在全市幼儿园中,“省级示范园”“市级示范园”比比皆是,且“园园有品牌特色、师师有保教技能”,学前专业教师率大幅提升。
这组数据,仅仅代表40年来济源教育蓬勃发展的一个方面。40年前,全市学校小而全,基础设施条件差,1978年,教育预算经费仅249.9万元。而到了2017年,全市教育预算经费已达163469万元。
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是济源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呼唤。面对群众所呼,济源积极响应——
扎实推进义务教育。我市以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为基础,以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机会均等为前提,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7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22所,“全面改薄”和民生实事涉及49所学校,校舍开工及竣工率、设施设备购置率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排名第一。
加快发展高中教育。目前,全市高中阶段学校12所,济源一中、高级中学先后获得多项省级、国家级荣誉。今年,济源在全省率先全面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学费,给予济源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每人每年5000元生活补贴。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我市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高标准规划建设职教园区,组建济源职业教育集团,率先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持续规范民办教育。我市出台《关于大力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积极扶持民办教育。黄河科技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济源校区纷纷落户济源。2017年,全市民办学校达118所。
硕果累累的背后,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承诺和行动。
劳有所得
激发干事热情 夯实民生之本
河苑街路南的一琴行里,30岁的琴行创始人陈鹏飞在教孩子们弹吉他。大三那年,陈鹏飞开办了吉他培训班;毕业那年,当别人在努力找工作的时候,他的琴行已步入正轨。如今,在济源拥有6个教学点的陈鹏飞对未来信心满满。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就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到自主就业、主动创业,我市不断优化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就业持续稳定增长。
围绕工业强市战略,我市强化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就业人口由1978年的2.83万人增至2017年的28.09万人。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就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我市持续举办“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大型招聘活动,建成全省一流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市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免费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服务等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近年,随着创业创新浪潮蓬勃兴起,创业成为带动就业的重要源泉。为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我市从政策、资金、培训等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创业者提供均等化、普惠化、精细化、便捷化的服务。
就业好,光数量增加还不够,质量也要提升。伴随着就业领域改革,我市同步推进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进一步提高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障水平,增强了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安全感。
病有所医
打造健康济源 解除后顾之忧
2018年12月1日,我市按病种收(付)费改革工作正式实施,慢性支气管炎、脑梗死、结肠癌等首批102个病种有了收费限价标准。从报纸上看到这一消息后,71岁的杨根尚兴奋不已,“这下就不怕看病收费一直涨了”。
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提升医疗保障水平。1986年,济源建立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制度,1997年实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制度,1999年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2002年建立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2003年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涵盖失业、工伤、医疗等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2011年,济源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建立“城乡全覆盖、缴费可选择、待遇较均衡、政策可衔接”的医保体系。2016年底,新农合与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济源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同时,济源持续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基本建立了覆盖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门诊重症慢性病等多重医保制度体系。目前,全市医保覆盖人数超过69万人,济源正式迈入“全民医保”时代。
2012年,济源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后,积极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实现公立医院药品和医疗服务同城同价。
医疗保障的前提,离不开医疗卫生资源的改善。20世纪70年代,当时济源只有5个县直医院和13个卫生院,看病依靠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表“三大件”;如今的济源已拥有8家市直医院、12个镇级卫生院(含玉泉)、535个村级卫生所,成百上千万元的核磁、螺旋CT等大型医疗设备充足。
通过不断完善市、镇、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我市形成群众就医“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镇、大病基本不出市”的医疗服务格局。医疗卫生事业也走上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发展之路。
住有所居
实现安居梦想 提升幸福指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000多年前,诗圣杜甫的愿望,成为愚公故里正在发生的故事。11月13日下午,2018年富士花园公租房第一期公开摇号分配在市总工会举行。通过连续3天的摇号分配,1426户家庭成功取得房号。
近年来,我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不断降低准入门槛,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2015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取消户籍和收入限制,实现城镇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全覆盖。全市累计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租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25300套,向18440户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457.135万元,解决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济源群众住房条件实现从低矮平房到高楼大厦,从“三代人挤一间房,夏天似桑拿,冬天如冰窟”到“夏有空调,冬有供暖”,从“蜗居”到“宜居”。特别是近20年来,我市加快房地产开发速度,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档、现代化住宅楼,让富裕起来的居民实现了安居梦。
如今的济源,精品住宅、高层住宅、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体系丰富、布局合理,设计科学、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窥一斑而知全豹,“安居”无疑触摸到了济源的脉动。
一个不少
共享改革成果 增进民生福祉
冬日的午后,在思礼镇金桥村幸福院内,74岁的张世华老人正沐浴着暖阳,和另一位老人热络地拉着家常,一旁的老人三三两两,或下象棋,或打牌,怡然自乐。
老人们的幸福晚年,得益于我市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持续投入。近年,我市积极探索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智慧服务为辅助、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站和农村幸福院建设,完善12349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呼叫平台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目标,济源共计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5500万元,先后为6万多名老人办理了老年优待证,核实发放养老机构床位补贴200余万元:老年人的优惠待遇得到较好落实。
2008年7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办法出台,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全民医保”,首个实现“全民社会养老”。2009年,我市成为全国首批21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市),2012年在全省率先推行被征地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标准也在持续提高。
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问题,是市委、市政府比较关心的问题。2017年,济源率先在全省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我市企业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自2005年到2018年连续14年上调,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老弱孤残共享发展成果,是民生工程的应有之义。1997年1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村低保制度;1998年开始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2009年,在全省率先出台新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打破城乡界限,按照一类和二类进行低保划分;2018年11月起,城乡低保一体化正式实行,全市低保标准统一调整为每人每月490元,全市所有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五保”人员及“三无”对象、重度残疾人等困难家庭均在保障之列,真正实现应保尽保。
特困人员供养水平全面提升,目前我市集中供养标准全省最高。同时,我市改扩建镇敬老院,建成了市社会福利院、市救助管理站、市儿童福利院,建立相应的救助补贴制度,有效保障“三无”人员、“五保”人员以及流浪儿童等的集中供养和及时救助。
涵盖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各方面救助制度在内的社会救助体系,为老弱孤残幼困群众构筑了一张保障网,真正实现共享发展成果“一个不少”。
民生热点、痛点和难点,都是改革的着力点。40年来,济源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围绕“以人民为中心”,怀着深厚的为民情怀,用一件件民生实事、一份份民生保障,交出沉甸甸的民生答卷,谱写出民生保障暖人心的幸福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展望未来,我们坚信,济源的民生答卷一定会越来越出彩,73万愚公儿女必将拥有更多更强更好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编者手记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改革开放40年,愚公儿女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享受的教育品质越来越高,收入越来越稳定,社会保障越来越可靠,居住条件越来越好,生活环境越来越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济源与全国一同奋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需要我们继续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在更高层面上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真正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民生画卷上,绘出愚公家乡最美的图画。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只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才能让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步子迈得更稳健、更扎实。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要我们一件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就一定能让愚公儿女心里更甜、笑容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