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2016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20638人,完成省定目标任务1.48万人的139.45%;失业人员再就业达4169人,完成省定目标任务4000人的104.23%(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2097人,完成省定目标任务2000人的104.85%);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970人,完成省定目标任务8000人的137.13%。
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该局多措并举,全面推动就业创业工作。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转眼已是仲夏六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校毕业季。就业,成为每一位即将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难题。
为更好地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人社局全面搭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通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等专项活动,为高校毕业生集中开展就业创业服务。加强信息化管理和实名制登记,推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深入调研,有序推进就业见习工作,开发就业见习岗位315个,新增就业见习人员205人。积极落实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共为符合条件的22名高校毕业生每人发放1000元的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共计2.2万元。该局通过政府购岗的方式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吸纳高校毕业生8人就业,全部安排到岗。
搭建平台,多渠道促进就业
多样化的就业渠道,有利于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今年里,市人社局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大型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和每周二、周五招聘会以及网络招聘会等各类形式的招聘活动,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了平台,有效解决了“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矛盾。今年以来,共举办各类招聘会103场,其中,大型专场招聘会5场,职业介绍成功20245人次。
市人社局还通过强化就业援助工作,扶持困难群体就业。市人社局全面落实就业帮扶政策,开展公益性岗位援助、就业创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等,切实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提升就业能力,早日实现就业。积极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工作,成功安置3家企业的1208名职工。进一步落实推进精准扶贫的有关部署,制定工作方案,实施精准服务,切实推进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脱贫。据统计,我市共有贫困家庭劳动力2552人,截至5月底,已有898人实现转移就业。
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手段。市人社局严把培训机构选定关,联合市财政、农业、教育、监察等部门组成定点培训机构公开选定小组,在全市选定了19家办学能力较强、有相对稳定就业渠道的培训机构作为就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结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相关培训机构把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监管工作,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2016年,我市共举办各类城乡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班201期,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10015人,实现转移就业8100人,转移就业率达到80.5%,发放培训补贴396万元。
积极推动大众创业带动就业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市人社局通过开展“创业意识+创办企业+创业实训”系列创业培训,有效提升了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全年共培训各类创业主体4922人。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自主创业,以返乡创业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为重点扶持对象,全年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10笔11389.5万元。扶持小微企业11家,发放贷款1655万元,带动就业达4054人次。指导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励志创业园、济源市电子商务创业园成功创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先期获得省奖补资金50万元。新认定中原云工、克井镇中晟创业园等3家创业示范园区,在我市形成市区有创业园、镇办有创业街、社区有创业平台的创业孵化新格局。积极落实大学生创业(开业)补贴政策,为49名符合条件的创业大学生每人发放创业(开业)补贴5000元,共计24.5万元。
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助推就业
完善政策,强化支持,是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保障。2017年,我市先后出台了《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和《济源市转移就业脱贫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创业扶持力度,明确了在2017年年底前贫困村贫困家庭中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劳动力至少有一人实现转移就业;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每人至少开展一次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消除零就业贫困家庭等具体工作任务。
2017年,面对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经济增速放缓与转方式调结构双重压力叠加、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与就业质量偏低两大问题凸显等问题,市人社局将大胆探索,开拓创新,抓经济转型创造就业岗位,落实和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扎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全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努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为我市建设又富又美区域性中心城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发挥好人社部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