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示范区创新施策服务 多元引才暖才用才
来源:营商环境看河南公众号日期:2022-11-16
2021年以来,济源示范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找准用活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方面的发力点、突破点,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为适应乡村发展对急需紧缺人才、基层实用人才的需要,济源示范区用足用活编制资源开展人才引进,统筹实施特岗教师、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等专项计划引导基层一线就业,支持农业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部门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服务乡村发展,到乡村一线干事创业。 今年以来,济源示范区人社局会同有关部门累计为基层专项招聘农业林业水利、教育卫生经管等领域高校毕业生556人,其中人才引进56人;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才下乡、职能下沉,先后从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等部门选调112名干部职工下沉11个镇直部门工作,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乡村治理。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16年来,牵头为基层乡镇、事业单位累计招募各类高校毕业生404人,其中支教139人,支农44人,支医62人,扶贫74人,帮扶乡村振兴7人,就业和社会保障72人,形成了“招得来、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大部分成长为基层事业单位业务骨干,形成了“三支一扶”工作品牌。 在落实职称评聘上开辟“绿色通道”,农村教师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高级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2021年以来全市共有在基层轮岗交流的383名专技人员通过了高级职称评审、64名基层专技人员享受“绿色通道”政策通过相关评审。 在表彰奖励上提高“等次比例”,在全区事业单位考核“优秀”等次和受奖人员比例总额内,适当提高乡镇事业单位人员“优秀”等次和受奖人员比例,坚持考核奖励向乡镇倾斜,每年全市有900余名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益,同步享受岗位等级晋升、薪级调整和考核奖励等政策。 在津贴补贴上兑现“倾斜政策”,适当提高乡镇工作补贴标准,平原镇、山区镇起步线达到400元-500元每月,启动实施乡镇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工作,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各项津补贴,让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待遇上有保障、收入上有倾斜。 在人才奖励上加大“投入力度”,面向新招聘的在基层一线工作的教师、医生、农林水等领域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每人发放最长三年每月700-2000元的青年人才生活补贴,形成了良好的招才引智比较优势和青年人才扎根服务基层环境。 济源示范区发挥事业单位专技人才优势,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双百人才联镇助村专项行动,重点围绕工业、农业、文艺、教育、卫生、法律6大领域,遴选105名相关人才组建六个“联镇助村”人才服务团,对105个乡村振兴重点村开展科技创新、村镇建设、卫生健康、乡风文明、基层治理“五个一”组团式服务,有力保障了济源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重要指标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调整充实100名左右的济源“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伍,聚焦济源核桃、烟草、畜牧、特色作物、园艺、蔬菜制种产业发展,集中农业科研技术专家人才智力,服务保障种业振兴行动,带动济源成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洋葱杂交种子产业化生产基地。 在专家服务基层活动中,济源农科院以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把科研与产业融合起来,将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在田间地头,探索出集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先后制定省级地方标准3项,成功申报河南省功能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国家专利2项;在邵原镇崔家庄、史家腰村建立富硒苹果科技示范基地、亩均效益3万元以上,在石槽沟村及中吴村建立富硒小麦科技示范基地、每亩效益达2800元左右,专技人员下乡联户带村贡献才智,手把手心贴心因地制宜教农民朋友们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农业科研创新与农民增收致富的互促共赢新生态。 济源示范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优先、科技先行。下一步,济源示范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精神,更加聚焦乡村振兴五类人才培养需要,突出人才主体地位,顺应人才发展需求,持续深化乡村人才发展制度改革,健全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建立共享人才工作制度,巩固乡村引才聚才平台,带动乡村三产融合全面振兴,助力济源在城乡统筹共同富裕上为全省作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