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j_ztlogo.png
优化营商环境  »  工作亮点
【人才工作创新案例】“企业人才服务团”护航中小企业成长
来源:大国人才 济源市委组织部日期:2021-04-16

河南省济源市在实施“企业人才服务团”工程过程中,敢于给政策、给保障、给支撑,切实解决了中小民营企业“人才链”建设滞后难题,同时也开辟了企业人才向事业和党政机关流通的新渠道。本文系“2019年(第四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优秀案例。

近年来,河南省济源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探索提出“市委出面引,企业对口用”的人才引进工作思路,实施“企业人才服务团”工程,努力为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图为派驻到济世药业的服务团成员提取冬凌草甲素

中小民营企业发展面临“人才”瓶颈

济源市是工业城市,工业企业贡献率达50%以上。随着企业工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专业技能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也不断显现。

 

企业对人才需求强烈。经过多年积累,济源市相当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已具有一定规模,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走科技型道路。但总体看,中小民营企业的“人才链”相对滞后,大多仍然处于“管理靠经验、生产靠模仿”的状况,人才严重缺乏,无法适应企业做大做强的要求。因此,必须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增强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企业引才留才困难。济源市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城市规模不大,工作和生活环境同大城市和其他省辖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中小企业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方面比较困难。

 

探索干部来源新渠道。济源市国有企业较少,95%以上的企业都是非公有制企业,企业人才进入党政机关的渠道较窄,从企业培养党政干部的链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裂,急需开辟企业到事业和党政机关干部流通的新渠道。

 

针对上述现象,由市人才办牵头,济源市开始实施“企业人才服务团”工程,帮助中小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人才”瓶颈问题,同时也积极探索一条培养锻炼干部的新路子。

 

三个创新实施“企业人才服务团”工程

创新工作思路,设立人才专项编制。按照“企业作主体,市委出政策,共同搭平台”的思路,设立“济源市企业人才服务团”,挂靠在市人才工作办公室,列出专项财政全供事业编制100名,由市人才办根据企业申请,结合全市产业发展要求,以企业管理、钢铁、铅锌、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矿用电器等专业为重点,通过面试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对外公开招录重点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以及硕士以上人才,作为“企业人才服务团”成员,对口派驻有关企业工作。

 

创新引进方法,保证引进人才质量“企业人才服务团”成员的引进,不同于一般的事业单位人员招聘。为确保招聘到合适的专业人才,一是合理确定引进人才的专业和数量,通过企业申报、市人才办调研了解、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把关、市编委会研究审批等程序,确保把有限的名额用到企业最急需、最紧缺人才的引进上。二是科学组织面试考核,每个专业组织一个评审团,评委人选以用人企业、相关方面专家为主,主要测试考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突出专业性和针对性,确保学以致用,保证引进质量。三是实行试用期制,服务团成员试用期为1年,试用期满经考核认定能力不强、企业不认可的予以辞退。

 

创新管理机制,确保留住用好人才。为长久地留住服务团成员在中小民营企业服务,济源市配套完善了一系列机制,努力用制度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

图为派驻到济源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人才服务团成员检查新研发钢种样品。

 

政策规定,企业人才服务团成员在企业工作期间,其职称评聘工作,市人社部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优先评聘;做出突出贡献的,优先评选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优先推荐上级评先表彰。引导企业敢于给这些人才交任务、交机会,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攻关、技术革新中的作用。

 

企业人才服务团成员的工资福利按不低于同类事业单位标准执行,所需缴纳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单位承担部分由市财政列专项资金保障;服务团成员在企业连续服务5年后,鼓励继续留在企业工作,也可以根据本人专业特长及意愿安排到事业单位工作;鼓励企业按服务团成员的贡献大小,参与利益分配。

 

企业欢迎 人才赞同 社会肯定

拓宽企业的引才渠道。由于受到企业规模的限制,多数中小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没有时间精力财力开展专门的人才引进工作,人才引进的渠道不够畅通。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帮助企业引进人才,受到了企业的欢迎。企业人才服务团工程自实施以来共有53家企业申报各类人才需求349名,其中包括河南豫光金铅、清水源科技、中原特钢等上市企业。

 

初步解决企业引才难的问题。市委搭台引才增强了对人才的吸引力。截至目前,共引进67名成员,专业涉及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医药等各个专业,均为济源市主导产业和高成长属性产业所急需。服务团成员普遍认为,这种做法让他们讲起来有面子、干起来有奔头、待遇上有保障,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派驻到济源钢铁公司的刘宗辉目前担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任第一炼钢厂副厂长,通过改进工艺、减低生产成本,每年可为公司创效1165万余元。

 

派驻万洋冶炼有限公司的张立,在公司投资4.5亿元的项目三连炉直接炼铅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中,先后负责工艺工作和后期还原炉项目工程,发挥了骨干作用,其参与的冶炼渣综合利用及无害化处理项目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开辟培养储备复合型党政人才的新路径。通过实施企业人才服务团工程,为人才到企业一线锻炼提供了舞台,拓宽了党政干部的选拔渠道,搭建了一条来自企业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

图为派驻到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人才服务团成员正在进行化学实验。

 

党管人才、企业主导是制胜法宝

分析“企业人才服务团”的成功,有三方面的经验:

 

坚持党管人才。这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企业人才服务团”的成功,离不开市委的认可和支持。市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市委常委会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出台了相关政策,列出专项财政全供事业编制100名,明确由市委组织部代表市委、市政府出面引进人才,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人才工作合力,为“企业人才服务团”工程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基础。

 

坚持以企业为主导“企业人才服务团”工程的实施出发点就是为了服务企业,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人才引进难、留下难的问题。是不是人才,是不是急需紧缺,由企业说了算。在确定引进人才数量和专业需求时,先行由企业自主申报,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在人员招录时,区分于事业人员招聘,面试评委人选以用人企业、相关方面专家为主,主要测试考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确保能使用,保证引才质量。

 

坚持创新服务。客观上讲,人才到济源工作是有顾虑的,担心中小企业抵抗风险能力差,长远发展得不到保障。因此,济源市站在人才的角度考虑问题,让人才做到三个“放心”:一是政府组织招聘让人才放心。市委、市政府组织“企业人才服务团”,充分体现对人才的认可、重视。二是完善保障机制让人才安心。被录用的人员享有财政全部提供事业编制,各种福利待遇有了保障,免去了后顾之忧。三是拓宽发展空间让人才放心。在企业服务满5年后,可以继续在企业任职,也可根据本人专业特长到事业单位工作,这使得人才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个人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拓展。

 

原载《中国人才》杂志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