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j_ztlogo.png
优化营商环境  »  工作亮点
济源示范区发展新动能 稳经济保就业
来源:大象网日期:2022-11-02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济源示范区坚持目标导向、强化底线思维,深化产业就业联动、创新服务精准施策,抓助企纾困稳岗拓岗、抓服务提质促进增加就业、抓培训持证促技能就业、抓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扩容,推动济源稳经济保就业工作呈现良好态势。

初步统计,1-9月济源城镇新增就业13511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188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133人,新增返乡下乡创业166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03人,城镇就业人数继续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为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用工稳帮生产经营稳。提高就业帮扶的精准性、可及性是稳就业保就业的关键一环。济源人社局健全疫情防控常态化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机制,在继续做好豫光金铅、济源钢铁、富士康等246家规上工业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基础上,及时将“白名单”及重点企业纳入保障清单。贯通“党群连心工程”和“万人助万企”两大机制,安排221名“万人助万企”人社专员分包龙兴钛业、中原辊轴等500余家企业商户,持续开展“送政策、送资金、送用工、送技能、送人才、送和谐”“六送”服务,对缺工10人以上的企业“接单即办”、专人落办。今年为金利金铅集团举办6场次定制化招聘会,协助招聘新员工1241人,有效满足了示范区重点项目投产用工需求。

开展共享员工探索,引导园区企业、人力公司开展用工共享调剂300多人;推行“直播带岗”“空中宣讲”“视频面试”等方式,建立健全集等候用工、求职信息发布、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功能于一体的“零工市场”+“零工之家”服务体系,促进供求双方信息线上线下精准有效对接,开创的“就业服务网汇岗+抖音直播带岗+电视展播送岗”线上服务新模式获评全省劳动力市场监管指标亮点。到目前,济源共组织“春风行动”进镇村、“济济人才·源源涌留”民营企业招聘月、“金秋招聘暖心送岗”夜场招聘会等线上线下招聘会82场次,服务企业973家,提供就业岗位2.97万余个,促成就业意向6032人。

以市场主体稳保就业岗位稳。市场主体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稳就业,关键要稳住市场主体。济源示范区出台了助企纾困保就业保民生18条政策措施,梳理汇总、顶格落实国家、省社保费阶段性“降、缓、返、扩”政策,开展“助企纾困政策进园区进企业进商户”宣讲活动,综合运用数据管理平台加强信息比对,主动向企业负责人、业务经办人和政策服务对象“点对点”推送政策服务事项、办事指南等;推动政策红利直达企业。抓好一个“降”,将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至1%的政策延长到2023年4月30日,今年1-9月共为4325家企业降低失业保险费2280.54万元;用足一个“缓”,抓好政策辅导、简办快办,到9月底共有河南中沃实业、河南大张实业等23家企业享受缓缴三项社保费1774.37万元。加快一个“返”。积极向省人社厅争取政策支持拨付失业保险调剂金,将大型企业稳岗返还比例提至50%、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提至70%,到9月底全区2074家企业失业稳岗返还补贴2412.42万元全部发放到位,政策覆盖率达54.94%,居全省第二。加大一个“贷”。广泛宣传个人创业担保贷款20万元以下财政全额贴息政策,推行5日快贷、网上申贷,到9月底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62笔1.8709亿元,其中,新增财政全额贴息贷款905笔1.2342亿元,小微企业贷款71笔1205万元,扶持1372人创业,带动3832人次就业。

以重点群体稳促就业形势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的就业,既关系家庭幸福,也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济源示范区推进百日攻坚行动、“131”服务。扎实开展政策宣传、招聘服务、就业指导、创业服务、职业培训、困难帮扶“六进校园”,面向2022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三类群体,以实名服务为支撑,强化政策落实、权益维护、困难帮扶,为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和失业青年,至少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累计服务1050人,分三批公布89家就业见习单位410个见习岗位,上岗275人、提前完成省定200人目标。该区还加大稳岗拓岗力度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全区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教育卫生系统等共计招聘433人,总体招聘规模比2021年增加20%,10月底前全部完成招聘上岗工作;接续举办百日千万网络招聘、政校企联动推介就业等招才引智活动,共有193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岗位6400多个,涉及机械制造、能源化工、会计文秘等60多个专业,达成就业意向1800多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下一步,济源示范区将持续实施“四个一批”,加强主导产业培育,突出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带动就业作用,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引更多人才;紧贴社会、产业、企业、个人发展需求,推进培训持证建设扩容提质,有效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群众高质量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