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准确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先必须从哲学的价值论、本体论、方法论高度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科学内涵。
在价值论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走向现代文明的精神力量。考察人类历史,每一次文明的演进都伴随着文化上的繁荣。从世界范围来看,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人文转向带来了雅典城邦文明,近代西方主体性哲学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文化上的革命带来了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可见,在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中,文化是构成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当前,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全景式社会变革,是一次巨大的社会转型,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在敲锣打鼓中轻轻松松实现,注定需要凝聚起全体人民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四十五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构建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同时,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人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舆论场上“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杂音不绝于耳,寻求破解人类文明冲突之道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面对这一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可见,建构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求,这对于人类的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本体论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最先进的“伦理文化”。文化建设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与西方文化的个体主义或自由主义价值观念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倡导的是一种“个体性与普遍性统一”的伦理价值观,因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建立在“两个结合”基础上的最先进的伦理文化形态。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民族的”与“世界的”相统一的“全球伦理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各国人民只有在坚持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坚持以“和合共生”代替“冲突对抗”、以“协商共建”代替“威胁压迫”、以“交流互动”代替“孤立发展”的文化价值立场,才能引领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这一价值原则和立场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世界伦理高度和伦理气质。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五个文明”内在相统一的“科学的”伦理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和“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反映,是这些文明相互作用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因其满足人的“需要的体系”的伦理性而彰显了其科学性。再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个体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大众的”伦理文化。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坚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文化价值观念因其伦理性质而化解传统文化的伦理困境,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文化价值观,是一种全新的伦理文化形态。
在方法论维度,在“两个结合”中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在“两个结合”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兼有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具有时代赋予的新特征和生命力。因此,“两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构的方法论基础。首先,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价值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总和中首要的就是人的物质生产和生活关系,但是,这种满足不能是一部分人的满足,而必须是所有人的满足,为此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价值层面必须倡导“共同富裕”的价值原则。同时,人类终极意义的善是一种人的精神自由的善,并且这种善又是以全社会“所有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的,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必须坚持全体人民的精神自由和解放,这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义所在。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构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换。守正不是形式上的“照猫画虎”,创新更不是违背文化的自身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需求,必须坚持文化来源于生活,坚持“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再次,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构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多元价值观基础上达成的“重叠共识”,是个体性与普遍性统一的思想文化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继承和发扬“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又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者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逻辑依据及当代启示”〈2021SJB0309〉阶段性成果)